“玛丽”,又活过来了

发布时间:2025-08-07  访问次数:101

 996.png

“宋法官,最后一笔拖欠工资到账了。”原大枫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枫纸业”)的一位员工给我发来了致谢短信。回首过去,被执行公司从原先的“无产可破”,到完成职工欠付工资100%清偿,这场历时近三年的司法拉锯战终于尘埃落定,大枫纸业旗下“玛丽”品牌又活过来了,让人感慨不已。

wechat_2025-08-07_113501_286.png

 难境:从“行业巨头”到“无产可破”

 2022年初,被拖欠工资的大枫纸业职工涌入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作为曾经中国文具行业的传奇,大枫纸业自1994年起稳居国内本册制造榜首,旗下“玛丽”品牌印刷本远销全球。

 然而到了2021年,原材料价格暴涨叠加投资决策失误,这家年产能曾全球领先的文化用品巨头轰然倒下——负债超10亿元、账户设备被查封、500多名职工失业,3000万元工资社保欠款悬而未决。

 “大家大学毕业就进公司,现在人到中年却要失业?”“公司还通过我们向全国经销商预收了4200多万货款,我们不能辜负数千名经销商的信任。”

 忘不了第一次现场勘查的情形:厂房里机器设备锈迹斑斑,仓库里只剩下零星残次品,账户余额几乎见底,企业账面上能查到的资产,连清偿职工债权的零头都不够。

 法院裁定受理大枫公司破产清算后,随着破产程序的推进,破产管理人却发现更多糟糕的情况——公司财务资料混乱不堪、所有资产均被抵押找不到可供清偿的财产,职工及债权人群体性闹访不断。

 “职工的血汗钱,难道真要成为账本上的一串串冰冷数字?法律给了他们优先权,可资产呢?企业早已千疮百孔,我能做的,是否终究非常有限……”面对从未遇见的棘手难题,我经常陷入沉思。但是,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即便现实再难,我也得在法律的框架内为职工多争取一寸生存的空间。

 转机:品牌还活着,新的希望开始

 为了找到办案突破口,审判团队决定重新核查有关资料账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泛黄的旧档案里,我们发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关键线索:“玛丽”笔记本在经销商系统中复购率达37%。“渠道活着,品牌就活着。”

 通过救活品牌与渠道,激活企业价值!经过合议庭合议,我们大胆突破常规:允许原省区经理持授权书开拓市场,支持下岗职工组建临时工厂接单,积极招募投资人……

wechat_2025-08-07_113518_078.png

 至今记得那个暴雨倾盆的日子,我撑着伞在漏雨的厂房里仔细清点机器,坚定对工人们承诺说:“你们只管安心生产,法律问题交给我们!”此后,区法院迅速组建打假专班,开展商标维权,打响“玛丽”品牌复苏战。通过一系列渠道维护举措,2024年,“玛丽”品牌文化用品销售额突破2个亿。

 破局:荆棘丛生,也要劈开生路

 品牌逐渐回暖后,前行的道路依然是荆棘丛生。要想让企业实现重生,需要引入投资人。

 “厂子没了,300多个家庭怎么活下去?”会议室里,20多位销售骨干与意向投资人争红了脸。其中,在偿债比例和辞退员工的问题上更是剑拔弩张,双方拒不让步,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如何在公平清偿原则下平衡债权人利益、职工安置和社会稳定多重目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

 在办案团队看来,破局的关键在于,既要维护销售渠道稳定,也要妥善解决职工就业。经销商及渠道、销售经理是品牌继续经营的重要保障,为了稳定渠道近2000户经销商,确保品牌价值不贬损,我们指导管理人制定了含“五年承包经销经营”为前提条件的营销方案,且意向投资人的经营方案须得到60%省区经理同意,以及同意的省区所代表的预收货款金额需占总额的60%。

 在“玛丽”品牌竞标会现场,两家意向收购方团队争得面红耳赤。“谁都别想垄断,市场活了品牌才值钱!”破产审判团队拿出“五年平等授权+双60%”的方案,大家心悦诚服。最终,成交价比预期高出60%。新公司成立时,老职工泪洒当场,不敢相信还能重端“玛丽”饭碗。

 同时,为妥善处置公司一家全资子公司的资产,我又带着管理人在拆迁办一蹲就是三个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竞买人、抵押权人展开17轮艰苦谈判:“你一拍了之,上百个家庭的生计就全断了。”最终,买受人多支付700万元定向用于安置职工。

 破产审判的深层意义,在于打破“一破了之”的惯性思维。将破产程序转化为资源重组、市场修复的契机,既保障劳动者权益,又盘活优质资产,为困境企业破局重生提供司法动能。

 


编辑: 陈晓露 曹波
文章出处: 最高人民法院、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