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法院探索“三链协同”模式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应城法院紧紧围绕贯彻全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通过创新审判执行机制,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有效破解资产处置难题,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近日,在应城法院执行局与市城投公司的协同努力下,某宾馆有限公司名下长期闲置的酒店、房产等优质资产通过“司法+行政”联动机制成功盘活,实现了国有资产的高效转化和利用。这一案例不仅是司法与行政联动机制的具体实践,更是法院发挥职能作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呈现。
执行僵局倒逼机制创新
申请执行人某银行与被执行人某宾馆有限公司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进入执行程序。经查,宾馆公司名下拥有市区城区中心地段房产、星级酒店餐饮部、停车场等良好资产,以及锅炉房、水塔和若干配套花卉景观苗木,评估总值逾6370万元。然而,在网络司法拍卖中,因市场流动性、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导致有意向接手公司不多,多次流拍。面对这一局面,法院执行团队意识到,单纯依靠司法拍卖手段,难以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如何盘活有效资源,尽最大可能保障债权人权益实现,亟需创新处置路径,引入各方力量协同推进。
司法与行政联动盘活闲置资产
为打破僵局,应城法院构建了“三链协同”工作体系,通过司法与行政的高效联动,推动闲置资产盘活。
信息共享链:畅通司法与行政的信息互通
法院与政府部门建立“执行法官+政府专员”双联络员机制,定期向国资委、财政局推送符合收储标准的资产清单。在本案中,法院主动制作《资产价值分析报告》,详细载明资产的区位优势、改造可行性等关键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精准依据。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资产处置效率,也为政府科学收储奠定了基础。
程序衔接链:实现司法与行政无缝对接
法院创新引入“预收储审查”制度,在司法拍卖流拍后48小时内启动政府接盘评估程序。城投公司组建专业团队开展实地勘察,7个工作日内完成可行性论证,大幅缩短了资产处置周期。这种快速响应机制,既避免了资产长期闲置,又为债权人权益实现争取了时间。
权益保障链:平衡多方利益实现共赢
法院通过召开“定价听证会”,确保资产转让价格符合市场准则;银行债权人同意以最后一次流拍保留价作为转让基准;国资买受方与被执行人协商分担评估费用,并承诺优先安置原企业职工。这一系列举措既保障了债权人权益,又维护了社会稳定,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激发活力创新示范
经济价值显著提升:本次盘活的资产总值约6800万元,预计每年带动税收可达600万元以上。国资背景的物业服务公司接管后,将对物业综合体进行提档升级,打造更高品质生活社区,进一步带动周边商业发展。
社会效益持续释放:资产盘活后,原企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企业经营连续性得以保障。同时,升级改造后的物业综合体将吸引更多商户入驻,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
机制创新形成示范效应:应城法院通过“司法+行政”联动机制,为盘活闲置资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破产案件和执行案件中的民营资产,还可推广至其他领域,推动“沉睡资产”转化为有效资源,形成“资产盘活—投资增长—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本案中,我们通过司法与行政的联动,实现了闲置资产的高效转化,既保障了债权人权益,又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探索建立‘司法定价—政府筛选—市场运营’的资产循环利用新模式,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贡献司法力量。”该院执行局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应城法院正探索更多创新举措,助力资源要素重新整合,进一步释放司法服务经济发展的潜能。一方面,在案件审理和执行中注重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僵尸企业”退出市场,释放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深化联动机制,与政府部门共建“沉睡资产唤醒中心”,形成常态化协作机制,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清理执行积案,助力存量资源重新进入市场,激发市场主体竞争活力,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司法保障。
应城法院主要负责人表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院作为司法机关,不仅要公正裁判,更要主动服务大局,通过创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