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新“枫”景(9)| “小法庭”发挥“大作用” 用法治之笔绘出美好生活新画卷
近年来,黄石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三个便于”“三个服务”“三个优化”原则,以“共享法庭”建设为总牵引,数智赋能、分层分类、集聚合力,广泛开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活动,全力打造人民法庭参与和服务共同缔造的“黄石样板”。
01
搭建共谋平台
担当基层社会治理“稳压器”
创新联席会议,打造基层治理“主阵地”
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积极入驻辖区综治中心,邀请乡镇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乡贤、群众代表召开“共调共谋”联席会议,共同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前端化解、综合治理工作。完善“中心法庭+诉讼服务站+法官工作室+巡回审判点”司法服务网络,设立11个巡回审判点,一体开展案件审理、矛盾化解、服务群众工作,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发扬“枫桥经验”,打好司法建议“能动仗”
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积极研判矛盾多发易发领域问题,围绕风险防控、漏洞堵塞、完善治理等问题,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发出司法建议38份,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集聚解纷合力,共绘法治建设“同心圆”
发挥“法院+工会”“法院+人民调解”等纠纷联动化解机制,建立46个驻乡镇综治中心诉调对接工作室和偏远山区、重点区域诉调对接联络点,指导620多名老党员、老干部、乡贤组成的调解员队伍参与矛盾化解,共调处矛盾6538起,化解3982起,超过的60%矛盾纠纷化解于诉前。
02
延伸司法职能
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桥头堡”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推行“一企一法官”“一企一档案”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辖区重点企业档案,常态化做好风险处置和法律服务。探索设立“共享法庭”20个,大冶商事纠纷“共享法庭”成功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通过“一屏一线一终端”,建立起“线上+线下”“站点+法院”诉讼服务模式,审判流程提速20%,为各类市场主体化解商事纠纷打开“绿色通道”,相关工作经验被省营商办、省法院报道。
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妥善审理涉“三农”传统纠纷和休闲农业、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纠纷案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为殷祖古建、白茶、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建言献策,开展送策上门、服务上门123次,及时了解司法需求,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问题。
推动生态环资保护
结合梁子湖与大冶保安湖、三山湖、金牛港相连实际,依托保安、还地桥、金牛三个法庭,形成环梁子湖保护“三角布局”,不断提升生态司法整体保护水平。阳新三溪口法庭结合辖区内仙岛湖4A级景区、全市备用水源地的实际,打造服务环境保护的示范法庭。西塞山工业园区法庭探索“审判+修复+普法”三合一模式,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03
践行为民宗旨
建设解民忧暖民心“服务站”
织密妇儿权益保护网
深化“法院+妇联”协作联动,形成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合力。坚决反对家庭暴力,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12份。建立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站,全面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出7份家庭教育令督促家长“依法带娃”,发出6份从业禁止令将“大灰狼”挡在校门外。西塞山区法院石料山法庭与西塞山区妇联建立家庭指导对接机制,借助专业力量参与涉未成年人案件审理。大冶市法院保安法庭保护胎儿抚养费案被央视报道。阳新县法院兴国法庭专司家事审判,巧解百姓“千家结”。
下好普法宣传先手棋
在乡村设立法官工作室、诉讼服务站69处,通过113场“法治夜校”“港湾夜话”、巡回审判等活动,推动法治宣传在基层落地生根。成立青年普法志愿服务队、巾帼普法志愿服务队、民法典宣讲团等法治分队20余个,由村委会“按需点单”,法治分队精准“接单”,实现一站式“配送”。大冶市法院挎包法庭、星星“典”灯等普法活动的做法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阳新法院以“村村响”村级有线广播网络为载体,创办《听法治夜话》普法栏目,让法治宣传天天响、天天新。
打好提质增效组合拳
强化科技赋能,加大人民法庭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推行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线调解、云上法庭等便民利民诉讼服务,实现疑惑在线解答、纠纷远程“诊断”,矛盾“隔空”化解。2023年,全市法庭网上立案2885件、网上开庭1625件、网上调解2250件、网上退费2860件、电子送达率达90.3%,真正实现“了走进一个厅,事务全办清”。
04
注重固本强基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本盘”
加强队伍建设,严管厚爱选人才
将人民法庭作为青年干警的“练兵场”,新进人员原则上安排至人民法庭工作,持续向人民法庭“输血充电”。高度重视法庭庭长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建立人民法庭庭长人才库,加强监督管理。大力选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法庭干警,注重从评先评优、职级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向法庭干警倾斜。2023年,选派30名青年干警充实到基层法庭历练,轮岗交流40人,提拔5名优秀庭长进入基层法院领导班子。
加强规范化建设,克难攻坚强基础
以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法院和地方党委政府支持,根据辖区面积、人口、交通、案件数量、便利群众诉讼等因素优化法庭布局,2023年新建、改建、扩建人民法庭7个,实现人民法庭司法服务全覆盖。加强人民法庭生活设施配套和文化建设,建好法庭干警宿舍、食堂、图书室、运动场所,法庭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加强制度建设,久久为功见实效
高度重视基层法庭制度建设,坚持问题导向,靶向精准发力,以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堵漏洞为目标,健全完善人民法庭建设规划、绩效考核、审执一体、司法公开等10余项规章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良好局面。推行“法庭开放日”,定期邀请辖区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法庭,主动接受各界监督,将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公正运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